(相关资料图)
“连雨不知春去,一晴方觉夏深”。炎炎夏日,蝉鸣唱幽。在湘江东畔,株洲传统文化地标之地——朱张“分袂亭”,由株洲市芦淞区文联主办,芦淞区书协承办的“遇见分袂亭·扇面书法艺术沙龙”,芦淞区卓誉朗悦台房产公司提供活动场地及设备。
900年前,宋代闽学派和湖湘学派的宗师朱熹、张栻,在长沙“朱张主讲”后,周游于南岳,下至株洲,立于凛冽的寒风中,衣袂飘飞,依依揖别——演绎了著名的“朱张分袂”。元代谢鲁一在建宁港南岸建亭,纪念朱张株洲之行,欧阳元题额,曰“分袂亭”。2016年,株洲市修建河东湘江风光带,重修分袂亭,亭三层重楼,飞角硫檐,亭前广场,矗立着朱熹与张栻的雕塑。著名醴陵籍将军书法家李铎书写“分袂亭”金匾。
900年后的今天,芦淞区文联组织区书协多位书法骨干相聚于此,穿越古今,品茗论道。手执纸扇,于方寸之间挥毫泼墨,怀古抚今,畅叙幽情。“遇见分袂亭·扇面艺术沙龙”先后由区文联主席谢玮致辞,区书协常务副主席、中书协会员文子千担任主讲,区文联秘书长杨丹丹主持。
文子千介绍中国扇子、扇子文化的由来和发展历史。中国历代文人墨客都喜欢在扇面上绘画、书写文字,以抒情达意,或自娱把玩、或赠送友人、或传情托意。才子佳人,手持摇扇,风度翩翩,别有一番诗情画意。文子千还介绍了扇面书法创作的特点、方法。扇面的书写,尤其上骨的扇面书写,很难写好,因而书写时应尽量展平,不宜多蘸墨,印章的选择不宜太大,应适应扇面上宽下窄的特点,创作时,需做出恰当的安排。书写的内容是最大的看点,寻章摘句,颇费心思,或言志,或抒怀,或表意,皆视情而出。
参与沙龙活动的各位书家都展示出自己精心书写好的扇子,并介绍扇面内容与书写时笔法、墨法、章法等的思考过程,互相交流。这些扇子或是风度翩翩的折扇,或是婉约清雅的团扇,皆已浓墨重彩,有楷、篆、行、草书飘然其上,有山水、花鸟国画点缀其中,表达了众书家对古代诗人佳句名言的追崇与怀念,也道尽对现今生活或淡泊、或豁达、或执着的人生态度。精美的书画扇面,带给大家“咫尺千里,小中见大”的艺术感受,进一步升华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,增强了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情。
(王建乐 胡春林)
关键词: